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质量年度报告(2018)

作者:admin 时间:2018-01-05 22:00:00 点击:2021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96年。建校之初为甘肃省国防中等专业学校,2013年5月,经省政府、省教育厅综合评估,通过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层次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

学院确立了“人文立教,内涵立学”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格致精业”的校训,“以精准定位为原则,以充分就业为根本,以凸显特色为导向,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占地面积230亩,建筑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建成西北地区面积最大、馆藏标本最多、病理标本最全、标本数量最多的人体生命科学馆,以及西北地区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等5个大型高新技术实训基地。在整体接收原兰州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设施的基础上,对办学资源进行了优化,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1.1万册,生均92册,办学条件优越。

学院设有4个教学单位,开设等11个专业。在校生1440多人,教职工150多人,聘请了20多名在机电工程、医学等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专家学者任教,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41%,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先后荣获“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成效得到社会认同。2016年,在甘肃省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5A”级单位。

一、更新办学理念,强化顶层设计

学院领导班子静下心来,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怎样培养人?”“如何促发展?”的问题,在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问题上展开充分讨论。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紧密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对原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全面修订,确立了 “人文立教,内涵立学”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格致精业”的校训,“风清气正,教学相长”的校风,“有教无类,致知力行”的教风和“学问思辩行”的学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为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教师培训,优化师资结构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层次引进,多渠道培养”教师队伍,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制定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关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本学年,学院安排教师培训经费30多万元,2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及甘肃省骨干教师及各类专题培训,选派15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2017年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5篇。

一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以老带新”为青年教师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达标测试、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016~2017学年,学院累计培训教师180多人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促进学院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采取了灵活的用人机制,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教师队伍实行了录用制、聘用制、代课制等多种管理模式;其次,完善了《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制定了《教师职业规划实施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第三,召开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7年度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引进的实施意见,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分层培养,优化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人才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学院规定教师每年有两个月的间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参与实验室、基地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基地学习,聘请10多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教师节之际举行了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班,强化教书育人的理念,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支结构合理、能胜任高职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四是注重服务,扩大影响。按照高职教育内在的要求与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师资队伍成长的长效机制。支持专业教师,面向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专业(群)开展教学研究,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科教融合育人,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打造高水平合作育人团队,根据专业规模、师资配备、教学条件情况,实施专业与A类、B类、C类课程专任教师紧密配合、与辅导员(班主任)有效协调,形成协同培养、合作育人团队。

五是推进薪酬体系改革。按照人均800元的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了教职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普通教职工的薪酬待遇高于同类院校;其次,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多渠道引进、多机制选拔,2017年引进主要管理岗位和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教师30多人,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拟招生增设专业储备授课教师102人。根据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由航天九院第十六研究所派出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双师型”教师讲授,专业带头人由该所2名博士兼任,授课教师完全满足增设专业办学需要。通过综合施策,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获得师生广泛好评。

三、夯实基础工程,优化办学条件

学院坚持办学条件先行原则,把办学条件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础工程。

首先,办学基本条件进一步优化。2016年底,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高新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口腔医学技术、助产、人体生命科学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康复治疗技术等多个大型实训中心。其中人体生命科学馆(基础医学实训中心)陈列骨骼标本、断层标本、人体器官等近2000件,运用了3D解剖、VR等多项高新技术,是目前西北地区面积最大、馆藏标本最多、病理最全、数量最多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承建,是该所筛选确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甘肃唯一一个工业机器人示教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中国航天第十六研究所机器人事业部于2017年9月2日举行了挂牌仪式,确定为校企深度合作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及综合指标均优于省内同类院校,为培育专业特色,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其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2017年,在原有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临夏中医医院、靖煤集团总医院、兰州兰石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6个校外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又拓建了平凉市人民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2家三甲医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浙江宁波环球广电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舜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3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外实习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到了15个。并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确保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办学特色

一是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核心,结合区域需要,新增了职业素质、基础能力、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融入教学内容,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量的提高向就业质量提升转变,从培养、就业的环节向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转变。本学年,学校学生就业质量及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二是改革“两课”教学模式。为解决选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到课率不高的问题,2017年秋季对选修课和“两课”教学进行改革,引入了“大器网”和“智慧树”网络在线课程,利用MOOC网络在线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聆听大师的课程。其中2016、2017级全部学生运用“智慧树”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双证融通”取得积极进展。制定了“双证书”工作制度,鼓励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2017年,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学院2014级学生过关率达到了95.3%,位居全省前列。另有163名同学考取了全国普通话等级证书,102名同学考取了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

四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教材管理。严格落实一线任课教师负责把关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用国家规划的教材,理工类、财经类和医学类专业使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比例达到80%以上,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选用教材的重要依据。

五是坚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抓住发展机遇,践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按照“重点建设、品牌引领、特色示范、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依托专业办企业,工学结合促质量”的专业建设思路,紧扣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服务于医药卫生、机械制造、汽车服务、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护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六是探索“三融四层”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坚持“把学校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思路,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科技导航、资源共享、面向市场、多元参与”的建设模式下,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新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与学院与山东星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集团九院十六研究所签署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战略协议。

七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了“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三融”,即将文化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层”,即学校层面探索出反映办学定位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人才培养概念模式,专业层面探索实践了彰显专业特色、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层面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层面创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各专业以“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探索实践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护理专业的“循环教学,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专业“以企业为平台,学、练、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双元”培养模式等,深受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表一: “三融四层多维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图

      

八是推行顶岗实习管理创新。学校定期召开医类学生实习带教会、顶岗实习专题会,创新实习管理,提升顶岗实习效果。学校根据综合性高职院校的实际,构建了学生顶岗实习“三三三”管理体系(“三级管理”,即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学院、院系、专业三级管理;“三师指导”,即学校配备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实习单位选派企业导师;“三方监控”,即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监控。进行顶岗实习“5163”系统管理设计(“51”,即完善一套顶岗实习标准,健全并落实一系列实习管理制度,开好一个实习动员大会,选好一个实习队长,构建一条灵敏快捷的信息渠道。“63”,即签好3个协议、定好3个导师、预设3个预案、落实3个检查、强化3方责任、做好3个考核),探索实践区域集中企业分散的区域“教产工作站”管理模式、区域分散企业集中的“教师流动工作站”管理模式和区域分散,企业分散的“参与制”管理模式,提高了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是实施第二课堂育人工程。为有效落实学院“人文立教,内涵立学”的办学理念,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教务处积极组织各系各专业学生开展“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会计做账技能比赛”、“CAD制图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学院组建了“风雅颂”艺术团,加快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艺术团由院党委主导组建,在校师生共同参与,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举办了“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迎七一·颂党恩”“歌颂祖国”征文比赛和“歌国情·颂党恩,喜迎十九大”诗歌朗诵比赛及“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迎新文艺晚会,深受师生好评。

五、深化专业改革,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紧密结合实际,在专业设置上科学规划、严格把关、充分论证,扎扎实实做好新专业调研论证工作,确立了“以精准定位为原则,以充分就业为根本,以凸显特色为导向,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是改革专业结构。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及时做出调整。如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因生源不足、就业率低,采取了停止招生。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 )和《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市场紧缺”为指导制订专业改革方案。体现了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与办学特色。

二是加强专业调研。紧密结合办学实际,科学规划、严格把关、充分论证,扎扎实实做好拟招生专业调研工作。为确保增设专业的合理性可行性,学院主要领导带队,率教务处及教学单位负责人10多次深入北京、上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考察职业教育,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等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设置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的可行性。通过充分论证、专家评审,增设专业完全符合市场紧缺原则,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三是科学设置专业。学院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契机新要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专业改革。对接区域特别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找市场,开拓市场。按照“应势而立、适需而调、效益整合”的原则进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积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接教育部新的高职专业目录,深入开展区域专业布局研究,建立专业结构动态优化机制,促进专业在区域和学院两个层面协调发展。在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院申报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助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药学5个新专业,并与航天九院第十六研究所等高新企业签订了3项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等配套措施正全面推进落实,为增设专业招生工作提供了良好保障。

四是服务产业升级。按照“应势而立、适需而调、效益整合”的原则设置专业。积极适应甘肃省经济发展,围绕制造业、汽车业、建筑业、医疗卫生业、信息产业等热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形成了与经济新常态良性互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围绕兰州市及甘肃省医药卫生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财务会计、公共服务、汽车工程等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设置专业并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紧跟产业发展、适时调整结构的专业动态优化机制,制订了学院《专业设置规划(2015-2020)》。目前,专业设置涵盖了医药卫生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财务会计、公共服务、汽车工程等6个专业大类,共设置15个高职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有效对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表二:兰州科技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表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

招生对象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560110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数控技术

560103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会    计

630302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康复治疗技术

6205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护    理

6202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老年服务与管理

6903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电子商务

6308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连锁经营管理

630604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60702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口腔医学技术

620405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助产

620202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药学

630301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工业机器人技术

560309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600108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家政服务与管理

3

3年

普通高中/三校生

 

六、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书模式

首先,加强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以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调整修订了各专业课程结构,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制、确定了课程教学标准。新的课程标准紧贴岗位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召开了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就教学实际和学生诉求作了深入分析研究,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甘肃历史文化概论》《国学常识》等8门理论选修课。同时开设了《艾滋病·性与健康》、《中华历史五千年》2门网络在线互动学习选修课程,通过自由选课,集中授课、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其次,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三批课程立项开发,依据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双证书课程和模块课程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第三,创设有效载体。学校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多次召开教学改革专题会议,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课内比教学”“课外比调研”、教师评课比赛和系列听课、评课、公开课、课件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教学与竞赛活动,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四,推进实效性课堂提升计划。针对新生代高职学生实际,深入分析“95后”、多元化生源、独生子女身心亚健康等教育教学对象特点,全力推进“实效性课堂提升计划”,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从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向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切中高职教学改革“要害”,突破教与学的“围墙”,让课堂迸发活力。目前,“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教学做交替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得到有效运用。

 

表三:“实效性课堂提升计划”各层级职责要求一览表

学校层级

主    要  职  责

学校层面

出台制度:依法治校,制度治教,营造氛围

提炼理念: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创新办学

创新机制:理顺关系,激发活力,奖优罚劣

搭建平台:实效培训,优化条件,畅通通道

职能部门层面

制定标准:培养标准,质量标准,评价标准

构筑平台:交流平台,竞赛平台,项目平台

适时监控:计划监控,运行监控,结果监控

提升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

院系层面

理清思路:招生为先,质量为本,弹好钢琴

规范管理:强化常规,全程监控,管教管导

打造团队:管理团队,教学团队,思政团队

用好机制:增效给力,聚焦课堂,优劳优酬

教研室(专业)层面

更新理念:职教理念,课程理念,课堂理念

打造团队:课程首席,专兼结合,以老带新

加强教研: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理实一体

协同共进:示范引路,听课评课,外聘内化

教师层面

师德师风:爱岗敬业,以生为本,孜孜以求

提升能力:学习培训,企业实践,教研科研

了解对象:学情分析,分层分类,面向人人

教学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多样,互联网+

辅导员层面

巩固队伍:入岗条件,素质培养,能教会管

职能拓展:思政教育,专业引导,辅教助学

模式转变:重质轻量,学习帮助,教导合一

工作创新:因人辅导,就业指导,权益维护

学生层面

养成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习惯教育

强化管理:学籍管理,操行管理,课堂管理

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分层施教,照顾个性

学习引导: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学会学习

  动力激发:背景分析,激励为主,学做合一,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评价:分类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第五,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确定了“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苏轼教育计划,全面整合资源,构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身心健康课程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课程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在保障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的同时,特别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课外学习与生活的第二课堂、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课堂之中。针对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弱化泛化的现状,组成教学团队,重点进行“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五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边开发边实施边完善,经过一年的探索,初步取得成效。

七、加强质量监控,完善保障措施

坚持“以系部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在认真自查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管理中的短板和弱点,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年”创建活动,在教务、考务、教研、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等各环节强化监管,着力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实际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以全面规范为导向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工作量及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和《学生保留学籍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了《校外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办法》等1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为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了《公共选修课实施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公选课的管理。特别对学生保留学籍等方面的监管环节做了重要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教学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二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入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活动,坚持教学工作周例会制度、院领导听课、评课和学生评教制度,全方位实施、全过程监管、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开展教学大检查4次,召开师生座谈会4次,督导听课50余节次,聘请学生教学联络员33人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管控,及时整改教、学、管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教学过程监管。积极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教学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一是健全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督导体制,坚持过程督导与结果督导、检查性督导与诊断性督导有机结合。二是完善教学文件,多轮次修订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教学管理信息渠道畅通,教学信息反馈灵敏即时。建立了网上评教系统,教务处、督导处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以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授课计划3个计划和课程表、授课登记表、实验室登记表、教学信息月报表4种报表为依据,强化计划管理和备、教、辅、改、训、考、研各环节教学运行管理。五是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集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六是加强教学资源统筹,每学年初对学院不动产教学资源进行盘底,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切实保障教学质量。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方三层、持续改进”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在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程管理质量标准、实践性教学工作或实训实习教学工作标准以及以双证书为特色的“三证四合格”毕业生质量标准。建立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双证书为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了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以督导室为主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以专业质量内审为特征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的质量管理评价制度、完善的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企业、教育管理部门、学生家长、在校学生、毕业生等多元评价,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八、推进运行改革,健全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治理结构。学院董事长和院长分别参加了在厦门和上海举办的民办院校举办者和甘肃省高职院校校长培训班,开拓了办学视野。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在省内民办院校率先制定了《法人治理实施办法》,明确了“董事会职责”和“院长责权”。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董事长和院长分工负责、协同决策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举办时事讲座、论坛及社会科学报告会管理办法》《校园募捐管理办法》《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等15项管理制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节假日值班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管理标准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改革管理机构。在深入调研、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调整完善了院务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增设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中心、教学计划管理科和实践教学指导科等10多个管理机构,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服务职能,全面加强办学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构建机构合理、职能协调、权责明确、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九、创建信息校园,提高管理效能

通过校园网的硬件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基础平台建设和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开发与推广,构建了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智慧校园教育环境。2017年,学院投入100万元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新建了200多平米的标准机房,形成了主干万兆、支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安全、稳定、高速的校园网基础平台。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校各项业务系统逐渐建立。在统一了学院的信息化标准后,建立了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中心三大软件基础平台,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集成了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学校新闻发布系统等,为促进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2017学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更加巩固,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运行机制趋于健全,教学标准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但也存在着专业发展不均衡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一步,学院将围绕医学类、机电工程类、管理类、服务类四大专业群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持续推进专业改革,促进新建专业特长发展、错位发展。

附件:1.计分卡

   2.资源表

   3.国际影响表

   4.服务贡献表

   5.落实政策表

   6.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

    

附件

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 

学校对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质量年度报告(2018)及相关附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特此声明。 

单位名称(盖章):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法定代表人(签名):孟虎

 2018年1月5日